用尝试诠释理想

——记我校2016届优秀毕业生姜一的追梦故事

期次:第674期    作者:●本报记者王歆雨   查看:58

  姜一来自我校计信院,在大多数同学都准备成为“程序猿”的时候,他得到了华为客户经理的职位,“弃武从文”的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就业路。
  选择客户经理,是因为姜一感觉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岗位;选择就业,则是因为姜一认为通信工程专业更适合在实践中学习。恰好,华为客户经理的岗位需要有通信的工科基础。就这样,姜一成功地平衡了爱好和专业,“我还是觉得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成一个职业来做是很幸福也是很幸运的事。”
  这样的幸运来自于很多次坚持,也来源于姜一对自己的了解和在学生会中的种种积淀。
  “学生会里面更多的是看潜力,但是在公司里面更加看重的是一个人已经有的素质,因为在公司里没有时间挖掘你的潜力,需要的是根据从学校里培训好的快速学习的能力来为公司做贡献,简单来说学生会是一个培养能力的地方,公司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创造价值的地方。”
  从大学校园到公司岗位,能力要求的差别非常明显。而在学生会学到的种种,让姜一面对公司的要求和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从容不迫。
  从大一到大四,从干事到部长到执行秘书长。学生会的工作贯穿了姜一的大学生活。
  今天的他处理各类事务得心应手,井井有条。有时会让人忘记他来自计信院,是一位理工男。在姜一看来,管理是不分文理科的。“毕竟管理在成为管理学之前也是被各种人不断摸索出来的。”但是现有的一些管理学经验也是需要参考和学习才能获得,所以在空闲时间姜一会看一些管理学还有社会学研究心理类的书籍,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际操作中,姜一还是遇到了困难。“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很多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需要他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身边的朋友和“下属”的动态,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好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而是能够管理自己。姜一认为,学生组织最最重要的是能够锻炼一个人的协调各项事务的能力,因为常规的事务性技能都可以慢慢学习,但是在事情特别多的时候需要针对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对事情进行安排。“时间是固定的,但是事情是活的,人也是活的。”
  “我对此最大的体验是有一段时间同时在学生会和南京团市委进行实习的时候,会有学业、学生会活动、团市委的文章编辑方面的事情,所以很需要把三件事情协调过来。在最后一刻完成所有事情的时候整个人都很开心。”众多事务压身的时候,姜一会选择熬夜、压缩碎片时间来完成一些事情,但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还可以选择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因为‘人多力量大’,但是最后要自己把控事情的走向和质量。”
  在学生会,他不仅收获了各种能力,更是收获了难得的友谊和一段段难得的经历。姜一最难忘的,是在办完“十佳歌手”晚会等活动的时候,看到后台工作人员脸上轻松然后又想哭的表情。为了筹办活动所经历的种种辛苦,看到活动能顺利举办的欣慰,这样那样的心情弥足珍贵。
  刚上大学的时候姜一对自己的定位是走“科研路线”,但是到后来进入了学生会以后发现自己还是更适合和人打交道走管理的道路。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选择了管理行业的他。
  “人还是得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不一定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不尝试一定是不对的。”姜一如此说到。
  除了通信技术和管理,姜一还尝试过新媒体制作 (南京团市委宣传部),也在超市做过导购,因为姜一觉得所有的事情都要经历过才有更切实的体会,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求,包括在做导购的时候和超市大叔阿姨聊天,工作的时候和学校老师、团市委老师聊天,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就会导致人的眼界不同。
  在无数次尝试后,回首自己的大学,姜一用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作评:“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聊啊。”
  “因为一个人的选择总不会全是正确的,但是就是因为有遗憾所以正确的选择才会显得很重要。”
  在旁人看来,姜一的大学几乎无“悔”可言,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无数次尝试中,他绕了多少弯路,经历了多少失败,他才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并坚定的走了下去,把青春走出了自己的样子。
  即使有过一些不易,姜一还是会对自己的学弟学妹说:“多尝试,多犯错,脸皮要厚,嘴巴要勤,多问,多想,多总结。”
  “我们笑着说了‘回见’,明知离别就是永远。”现在,姜一带着他的所有奔赴属于他的江湖,但河海会一直记得那个活力四射、乐于尝试的理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