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双一流”建设

期次:第681期       查看:51





  近年来,我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紧密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向水拓展、河向海延伸、国内向国际推进”的发展需求,遵循“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与能力、实践与创新、国内与国际”并举,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2年,我校水利学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教育部门100个“十二五”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2013年,我校获两项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2014年,河海学子夺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两项金奖;2015年,我校获批3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016年,河海学子朱延涛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前不久,我校冯全同学入选2016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培养方案:兼具河海特色与全球视野2015年,着眼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科学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培养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重要调整,比如细化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据此基于产出导向(OBE)增设新生研讨课和创新创业课,对各环节进行相关分析,编制学习导引等。
  较之以往,新方案定位更精准,要求更明确。教务处张老师介绍,“在修订过程中,学校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尤其是以“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凝练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定位。
  着眼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新方案也增添了不少“国际元素”。如打造一批具有河海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与跨文化交流项目,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要求各专业增设相关国际规范、国际文化等课程;高质量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并认同相应学分等。近年来,学校吸纳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水利土木环境等领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法国里尔一大、美国北依阿华大学、英国班戈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如“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留学期间严格按规定的专业课程学习,学校承认学生在对方学校学习所取得的课程学分。学校还与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合作创办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项目,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外方所授课程学时数要占专业课学时数的60%,努力搭建国际化学习平台。
  课程体系:扩大学生个性化选择空间我校水文水资源学院2016级的沙同学在选课时发现,除了选择自己的专业课程,还有诸如个性课程、通识课程、网络课程可供选择,“这样的多元特色课程不仅让理工科学生能够涉足人文类学科,而且多样的教学形式也方便了我们的学习。”近年来,我校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分类建设,打造多元特色课程系列,含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双语课程、研讨课程、网络课程五大系列,涉及14个课程建设项目,共有1267门课程参与建设,约占全校课程总数的48%。
  学校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建设思路,积极搭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遴选原则,建立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2门、省精品课程52门,校精品课程80门。“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打造具有水利特色的优质开放课程,造就“名师名课”。目前,学校共有9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随着开放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才,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势所趋。学校9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与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已在“爱课程”网、央视网及网易等网站同步上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4年正式运行“河海课堂在线”,开展多层面、多对象与多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给予每一门课程充分的展示平台。目前在线的开放课程已达1000余门,实现了资源利用极大化、教学过程网络化、教学管理智能化,全面提升了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探索改进“填鸭式”“一言堂”传统教学手段,推出了“翻转课堂”立项建设,共有136门课程成为了“翻转课堂”试点课程;推出了MOOC课程立项建设,已有35门课程入选“我校MOOC课程”。方式变革使得教学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提升了“教”与“学”的互动成效。创新创业: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2014年,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一个由9位在校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凭借极新的“阅后即焚”软件技术拿下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近3年来,我校的学生在各大创新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这与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密不可分。仅2013年至2016年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2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95项;参与项目的学生发表论文累计400余篇,学生授权专利累计435项,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共入选创新创业项目5项,学术论文7篇,创业推介项目1个;组织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获得江苏省创新训练项目“最具潜力创新项目奖”1项,“我最喜爱的项目奖”2个,“优秀论文”1篇,“最具潜力创业项目”1个及优秀组织奖2次。
  学校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研究性实验、创新训练、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创业大赛、模拟孵化、创业实训等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学校还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创业文化,普及创业知识,开展网络政策咨询,发布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信息等。
  校内实验室、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也逐步开放,成为在校学生的校内科研平台,为校内创业模拟、初创企业孵化、创新训练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学校建立了11个创新创业基地、1个创客空间,建设1个创新创业成果展室,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科技孵化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空间。
  教师发展: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学校秉承徐芝纶院士“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传统优良教学文化,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2011年,学校成立了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委员会,整合资源,能够更好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培养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全程化。学校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开设“新教师研习营”“教学加油站”“名师成长苑”培训项目,为培养对象配备教学导师。近三年,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岗前试讲403人、教学午餐会49次、教学沙龙12次、教学讲座45期、教学公开示范课182次、教学工作坊45次,培训面已覆盖绝大部分专任教师。
  为切实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实施全员讲课竞赛制度。2013年,重新对讲课竞赛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讲课竞赛并获奖”;提高竞赛奖励标准,一等奖奖金高达一万元;获奖有效期为五年,鼓励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近三年,累计参赛人数有663人,评选出教师一等奖61名,二等奖121名,三等奖171名。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校外讲课竞赛,获奖奖金高达5万元。2014年,我校土木与交通学院沈扬老师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还以评奖促共进,营造教学至上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年在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公开表彰获奖教师,同时通过校内外宣传、公开课观摩等形式,对获奖教师的个人事迹及教学技能进行宣传,扩大其教学辐射面,充分发挥其教学典型示范效应。近年来,学校共评选优秀主讲教师139人,严恺教育奖48人、徐芝纶教学奖36人,成功推荐入选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39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3人,有力地带动了更多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我校将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宝贵机遇,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灵魂、河海特质的卓越人才,扎实推进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吴富伟 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