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期次:第681期       查看:65




  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学校科技工作坚持“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及水利改革的目标任务,健全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科研基地布局和建设,各项科技指标稳步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加强重大项目组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集中科技力量,适应国家需求,组织重大任务、解决关键问题,争取更大话语权,积极主持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总量和层次显著提升;加强科技项目的组织策划,启动了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培育计划,在组织策划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组织学校专家与流域机构和科研院所对接,进行了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及公益性行业专项的策划培育及申报;组织征集遴选了高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战略性海洋科技重大任务需求;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和前期培育策划工作,加强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推进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组织策划,为申报工作打下基础。2010年以来,先后承担“973”、“863”、重点研发计划、行业重大专项等项目近100项,其中,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并获滚动资助。2016年新增纵向项目合同经费2.44亿元,是2010年的1.4倍。2010年—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资助金额4.37亿元。近年来,我校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先后承担国防基础科研、国防预研及技术应用和服务等项目,与部队、军方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新材料、海军基地建设等领域积极与军方合作,开展科学研究。2016年首次获得军委陆军装备发展部项目3项、军委装备发展部预研基金1项。
  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技分类评价体系相联动机制,以科技奖励为牵引,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修订河海大学科技奖励办法,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获奖、实施科技论文的分区奖励,对高被引论文追加奖励,促进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产出。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SCI4870篇,SCI、SS鄄CI论文数年均增幅近30%。组织专家挖掘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以作为重点奖项的培育对象和推荐项目。2010年以来我校共获国家奖22项,其中主持8项,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近5年主持国家奖数在全国高校排名33);2016年主持国家奖一等奖1项,主持二等奖1项,在全国高校排名12;2010年以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40余项。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专利成果快速发展学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贯彻落实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引入专利代理机构服务机制,围绕学校特色及优势学科的研究方向指定多个优质代理人,在专利布局、专利奖申报等方面提供深度咨询和服务。进一步加大专利经费投入,增加有效发明专利、外国授权专利的奖励力度,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积极性,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PCT国际申请、专利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2016年我校获发明专利授权651件,位居全国高校排行榜第16位,较2015年上升了2位,连续5年进入前50强,连续3年进入前30强。至2016年底我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852件,位居全国高校排行榜第26位,较2015年上升了4位,为“以打造世界一流水利学科为核心,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行业需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建立了“坚持一个战略,用好九大抓手,服务七个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坚持“加强交流,合作共赢”的宗旨,积极与全国水利水电系统及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大平台———河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河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连续入选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多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政策引导,2017年正式出台实施《河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和权益分配机制。构建产学研联盟,借助政府行为的引导,以行业为切入点,加入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水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10余个战略联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平台高地。深化行业服务,面向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在水电工程、防汛抗旱、沿海开发、生态文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组织,为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水文预报、江苏沿海资源开发与规划、太湖治理、苏通大桥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打造了学校品牌效应,社会影响力显著。强化校地合作,布局建设南通、淮安、宿迁研究院。推动校企合作,以项目为抓手加强组织,近5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开发、咨询等产学研类合同额年均近3亿元,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成果展示交流,近3年凝练筛选科技成果组织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专题对接会,参与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等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近150场次,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科技咨询、报告近100次,与158家企业签订校企联盟。
  加大经费资助力度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促进我校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学校设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基地培育专项,共资助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科研基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考核被评为优秀;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加评估,1个优秀,1个良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建筑物裂缝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大型工程地基基础稳定性与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水工新材料及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江苏省国家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项目成功立项并获省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专项资金资助300万元;与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局共建的新安江水文实验站即将交付;2010年以来,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25个。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我校人文社科实施“创新、特色、精品、开放”四大战略,大力加强跨学科协同,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发挥学校水利学科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聚焦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人才库、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通过跨学科研究,设立文科“重大研究孵化项目”专项和“重大项目激励”专项,实施“河海”智库建设计划,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文库和青年文库出版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前瞻性、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7年来,我校人文社科科研合同总经费达3.74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到0.53亿元;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8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1项,获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85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人文社科类奖励90余项,发表CSSCI和SSCI论文2300余篇;设立44个校级研究基地、21个部省级科研机构、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获得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加强期刊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学校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精神和政策,坚持“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学术道德,弘扬创新精神;维护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加强编辑和审稿队伍建设,恪守出版职业道德,期刊部被授予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办刊质量逐年提升,主办的国际化英文期刊WaterScienceandEn鄄gineering(WSE),被《工程索引》(EI)、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 《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等收录,入选第一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荣获“第一届中国高校特色英文期刊奖”;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等奖项;《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期刊”等奖项;《水利水电科技进展》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等奖项。《水资源保护》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水利经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全国农业系统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等奖项。(郭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