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

期次:第701期    作者:●王冬冬   查看:88




  提着行李箱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快步走下阶梯。南国的冬天素来以湿冷闻名,尽管只是初冬,扑头盖脸的寒风却叫我认识到这湿冷之名并非虚传。我戴上帽子,把脖子缩了缩,却阻挡不了寒风的灌入。许是天冷,月台上等车的人三三两两的立着,略显稀疏。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旅途的开始。我倚着行李箱,凝望着铁轨,渐渐出神。
  开始一场旅途的原因也许是对远方的向往,也许是对现在生活的倦怠,也许是享受旅途本身。抛开那些被动派遣的情况,我们选择踏上旅途的原因往往是来自内心的原动力。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迫使我们踏上前往远方的旅途。
  在我们的观念中,远方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正是由于其不确定性,我们才那么强烈地憧憬着到达远方。
  回顾历史的变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人类能到达的范围越来越远,但我们固定的生活区域却没有变大。在有着发达运输网络的当今,距离不再成为一种制约。打开手机,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异地美食,购买各地产品,遍览山川风物,知晓世界动态。然而,当我们突破了距离这个制约之后,我们自身却变成了另一层制约。我们被工作束缚,被懒惰束缚,被“便利”束缚。
  为了突破新的制约,人们选择出走。于是旅游应之兴起。每一个假期,各地景点人山人海。
  汹涌的人潮在山水古城之间肆意扩散,只留下遍地狼藉。商业化的浪潮席卷而过,没有任何一处景点能够避免。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人们对出走的渴望并没有消减。在这种情境下,另类出走的口号在网络上掀起浪潮。
  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当下精神贫乏的困境。在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包罗万象的今天,精神匮乏似乎不再成为一种问题。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的世界,无论是通过影视、文字、音乐,我们总能找到消遣的方式。然而,这种爆炸式的增长更像是一种泡沫,它能暂时迷住我们的双眼,却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依托。当我们在绚烂繁复的文化泡沫中迷失打转,我们的精神变得愈发贫乏。这种贫乏不是数量上的贫乏,而是质的贫乏。诚然,文化泡沫并非一无是处,它摇曳生姿的外表能够让我们一览文化的多彩,让我们打发闲暇的时光。但如果一昧流连于文化泡沫的表面,我们终将一无所得。
  前段时间“寻根”是个热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伴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逐渐习惯于漂泊的我们似乎陷入了寻根困境。但也许我们真正期盼的根并非是地域上的概念,而是精神的寄托。当下喧嚣的文化环境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导致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界的感触逐渐变得迟钝,进而消解了我们对故土的亲密与依赖感。
  为了逃离这种困境,更多的人选择踏上旅途,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寻找真正的精神寄托。于是,有人在第一次看到青海湖中倒映着的澄澈蓝天时,萌生了定居的念头;于是有人毅然徒步穿行罗布泊,在沙与火之中追寻生命的极限。于是在经历由山野走向城市、由迷信走向科学的历史进步之后,有人选择从城市回归山林,从科学走向宗教。无论是现实的旅途还是精神的旅途,人们都想通过它们来找到精神的根。
  当火车进站的铃声响起,我拖着行李,踏上另一条旅途。我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的会是什么,但我仍旧期待,就像期待的一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