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

———访首届全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能手”称号获得者赵煦

期次:第711期       查看:180





  思政教育就像“盐”,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但如果把“盐”当主菜,就不能怪学生“不爱吃”。如何把思政教育这个“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让学生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课打造得前沿、够味,既“红”又“鲜”?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煦老师一直在探索这样的新路子。
  思政教育是“盐”,溶解在课程中自然吸收“形势与政策”课上,赵煦在讲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典型成就这一专题教学中介绍了目前我国物理学家提出建造的 “超级对撞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它将超越目前世界最强大的高能粒子对撞机,让我国的基础物理学研究能够引领世界。
  赵煦和学生们介绍,“数十年来,前沿物理学的研究已经离不开高能粒子对撞机。高能粒子对撞机能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极快速度,然后使这些粒子互相碰撞,由此来研究粒子的结构,并寻找新的粒子。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对此却表示反对,关于反对的原因,最主要一点就是性价比。”
  讲台下的学生均来自理工科专业,提到这一类和自身专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大家都颇为感兴趣,纷纷踊跃举手发言,发表了自己对是否应该建造“超级对撞机”的不同看法,这样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思政课我上了将近20年,但每次备课、上课都会补充与时俱进的新内容,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最近网上讨论的比较多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等,只有做精心的准备,才能保持比较高的抬头率。”赵煦老师坦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师将自己的学识和抱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所启发和思考,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事。
  让思政课真正 “活起来”,不仅有“抬头率”更有“点头率”
  不仅是课堂内容上的创新,赵煦老师还对课堂形式进行了不少探索,他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小课题报告、读书报告等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彰显课程思想性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去年举行的首届全省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活动,赵煦老师就凭借讲课内容“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走向”获得了“教学能手”的称号。谈到这次参赛经历,他说与平时在课堂形式上的积极探索分不开,在讲到中美贸易摩擦这一现实热点话题时,他没有只是“照本宣科”,而是采用了课堂小组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对于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由他进行引导,从而让这样的“国情大课”更入脑入心。
  这种课堂小组辩论形式的灵感得益于赵煦老师一直以来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我的研究方向是科技哲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等内容,这就很强调思辨精神的培养,让我在课堂上更注重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除了课堂辩论这样的形式,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95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他们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赵煦老师所在的思政课教学团队鼓励大学生用新媒体、微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思政课的学习感受。通过微电影、课堂辩论赛等形式,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入脑入心的“兴趣课”,课程的评价体系也由之前单一的期末试卷答题考核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加大学习过程考核评价比重,引入参与式学习评价等方法,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赵煦认为,思政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有“抬头率”是第一步,有“点头率”才是最重要的,必须让学生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思考、有收获、有共鸣。
  运用好“第二课堂”,思政课入脑入耳又入心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堂之外的教学育人同样重要。赵煦没有想到,自己给学生开的“小灶”居然这么受欢迎。
  没有讲桌,没有黑板,没有投影仪和幻灯片,赵煦坐在房间中央,和四周的同学探讨着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每次交流没有固定的主题,有时是赵煦在班级群里发出“邀请”,有时是学生自发组织,不大的房间里学生济济一堂,就自己关心的热点问题,畅所欲言,而赵煦则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启发引导,还不时加入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
  “以往的课程都是采取上大课的形式,现在学院上下更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通过日常在微信群里的交流,也会面向学生征集感兴趣的题目或者话题,采用这种‘有组织,无主题’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让赵煦感到意外的是,效果完全超出预期,每一次交流都能吸引几十个学生参与,“互动的同学们也越来越多。”
  赵煦告诉我们,“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但是对历史的把握、对现实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只有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身体会、亲自参与到国家的变化发展中,才能更好感悟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在部分专题中,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他则鼓励学生组建生态文明调研的实践团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让学生能直接接触现实。
  通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思政课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同学们在形式多元的“第二课堂”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李婉婷)
/